第七十七章 财政支出
读书,等学有所成,不说高中进士,仅仅只是中个秀才也差不多快三十岁了。
以古人的寿命来说,这基本上算是蹉跎了半生了。www.chuanyue1.com
所以即便在朱元璋时代,曾经下令府、州、县每五十家要设社学一所,用于招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儿童入学,明朝的教育普及率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。
民间一个村子可能就一两个人识文断字是很正常的现象。
当然,明朝兴办教育是历代最多的,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识文断字的人大大增加,教育普及度也远超历代,不过这就是后话了。
就眼下的情况来说,朱瞻埈那一句“养不起”确实也没有什么问题。
就像后世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户家庭倾其所有十几年一样,在大明供养一个正经的读书人也是需要一户家庭,甚至是一整个家族花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的。
若是将几百万两银子都投入到办学上,这确实可以培养出大量的读书人和大量的人才,但这些读书人大多数学的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,并不像后世学的更多是科学文化知识,指望他们能够提升社会发展搞科研什么的是几乎不太可能的事情。
而且读书人清贵,常年握笔杆子的手让他们再去握锄头耕田种地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,能做到耕读传家的都已经是极少数,就更别提躬耕陇亩了。
所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前,想要普及教育并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。
不过在点明当今读书人的现状之后,朱瞻埈倒也补充了一点:“大量的为考取功名而读书的读书人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,但朝廷确实可以加大在社学方面的投入,让百姓识文断字、从而明白事理,若是礼部是加大这方面的投入,孤是支持的,并且愿意每年拿出二十万两银子来支持这件事。”
朱瞻埈这一副说辞让吕震一下子变得无话可说,毕竟兴办教育和劝课农桑是同等重要的事情,总不能说让老百姓都去读书,而没人耕地吧?
所以吕震也只好闭上了自己的嘴,不再多说什么。
在朱瞻埈摆平了吕震之后,他又转头对自己的太子老爹说道:“爹,开凿运河确实花费甚巨,但这两条运河打通之后,每年能为朝廷带来多少收益你算过么?”
运河修通能带来多少收益,这个问题朱高炽当然考虑过,他也知道如果能够把运河重新疏通,让开封、洛阳等地重现昔日盛唐、北宋时期的繁荣,对于朝廷来说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政绩,但他还是忧心朝廷的财政开支。
“瞻埈你说的这些我都懂,但如果朝廷真的重开故隋运河,这也就意味着朝廷未来十年都不能有其他大的动作了,甚至于任何天灾人祸都能让朝廷入不敷出,也没钱进行大规模的战事啊!”朱高炽有些类似于后世那些总想着把钱存起来以防万一的老一辈,并不是他们不懂投资的好处,只是他们更愿意选择稳妥。m.chuanyue1.com
面对朱高炽这样的态度,朱瞻埈略感好笑,但也能表示理解。
不过他随即便对夏元吉问道:“夏尚书,你刚才所说的是按照朝廷往年的正常财政收入来算的吧?从倭国每年流向大明的两百万两银子,以及朝廷开放海禁之后,户部从市舶司收上来的赋税,另外朝廷自己进行南洋海贸赚的钱,你都没算进去吧?”
朱瞻埈的这番话倒是让夏元吉脸上有些赫赫,他刚才确实没有把朱瞻埈说的这些都算进去。
倒不是说夏元吉故意忽略了这些,而是这些钱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,夏元吉为了稳妥起见才没有计算这些在他看来并不固定的收入。
不过现在朱瞻埈问起,夏元吉也不藏着掖着,随即便说道:“按照户部的估算,倭国如今每年可以为朝廷带来约两百万两白银的收入,市舶司的税收岁入、加上经营所得应当有一千万两,这笔钱大约与朝廷每年的赋税收入的一半。”